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chǔ)知識:秦滅六國,統(tǒng)一全中國
2021-12-13 09:23:18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事業(yè)單位考試網(wǎng)
【導讀】華圖事業(yè)單位考試網(wǎng)同步華圖教育發(fā)布: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chǔ)知識:秦滅六國,統(tǒng)一全中國,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事業(yè)單位考試考情政策解讀,點擊領(lǐng)取備考資料,更多事業(yè)單位考試資訊請關(guān)注(htshiyedanwei)公眾號,歡迎加入事業(yè)單位招聘考試交流群: 參加刷題、?、領(lǐng)取備考資料,考編路上不孤單!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中國歷史:秦滅六國,統(tǒng)一全中國
戰(zhàn)國時期,七雄爭霸,一時間,泱泱中華大地,風云變幻,烽煙四起。處處有兇險,也遍地是英雄,既有俠骨柔腸的仁義之士,也有陰謀算計的狡詐奸雄。自古亂世出英雄,有一人,挺身而出,吞并六國,發(fā)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那么大家對于秦國如何消滅六國、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國家了解多少呢?本文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一、揮師滅韓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nèi)史騰率軍長驅(qū)直入,俘虜了韓王安,在韓國故地設(shè)置了穎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縣),韓國宣告滅亡。韓國的滅亡是秦統(tǒng)一戰(zhàn)爭全面展開的標志。
二、破趙逼燕
秦滅韓之后,第二個目標就是趙國。公元前229年,趙國接連發(fā)生大地震和大饑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楊端向趙國發(fā)動全面進攻。王翦施行反間之計,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大肆誹謗李牧等人,說他們要謀反,促使趙王將李牧殺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攻克邯鄲,俘獲趙王遷,占領(lǐng)趙國本土。接著揮師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縣),逼近燕國。
三、攻破燕國
秦軍逼近燕國,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國的太子丹收容秦國叛將樊于期,并通過燕國勇士田光結(jié)識了刺客荊軻,企圖刺殺秦始皇,但荊軻未能殺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對燕國的憤怒。公元前226年,秦軍攻占燕都薊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
四、占領(lǐng)魏地
秦軍攻克燕都薊城后,把打擊的矛頭指向了魏國。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lǐng)10萬大軍去攻打魏國。王賁看到大梁城地勢較為低下,又離黃河、鴻溝不遠,遂令秦軍開渠,將黃河、鴻溝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個月后,城垣崩塌,秦軍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殺,魏國滅亡。
五、大舉伐楚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軍攻楚。李信輕敵冒進,先勝后敗。公元前224年,秦始皇親請老將王翦,令率60萬大軍伐楚。大破楚軍于蘄南,殺楚將項燕,占領(lǐng)楚國大片領(lǐng)土。公元前223年,王翦與蒙武合攻楚都壽春,俘獲楚王負芻。次年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楚國的江南地區(qū),降服百越之君。楚國宣告滅亡。
六、吞滅齊國
楚國滅亡后,秦始皇派王賁率軍深入東北,掃除燕、趙殘余勢力。公元前222年,王賁攻占遼東,俘虜了燕王喜。接著攻下代城,俘虜了代王嘉。燕、趙兩國徹底滅亡。至此,東方六國中就只剩下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賁率秦軍從燕國邊界南下進攻齊國。王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沒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況下,猝然攻入齊都臨淄(山東淄博)。齊王建入秦投降,齊國也被納入秦國的版圖。
秦王政用不到20年時間,并滅六國,結(jié)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550多年的戰(zhàn)亂局面,創(chuàng)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大帝國。這個大帝國對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使中國古代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
【例題】
1. (單選題)秦滅六國,按被滅亡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 韓趙魏楚燕齊
韓楚齊燕趙魏
C. 韓魏楚燕趙齊
D. 韓趙燕魏齊楚
【答案】A【解析】秦滅六國之戰(zhàn)指中國戰(zhàn)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完成中國統(tǒng)一的戰(zhàn)爭。滅韓國是在公元前230年;滅趙國是在公元前229--公元前228年;滅魏國是在公元前225年;滅楚國是在公元前226--公元前223年;滅燕國是在公元前226--前222年;滅齊國是在公元前221年。故六國被滅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項。
2. (判斷題)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魯國是最后被滅的一個諸侯國。( )
正確
錯誤
【答案】B【解析】秦滅六國分別是韓趙魏楚燕齊。滅韓的時間是前230年,趙是前228年,魏是前225年,楚是前223年,燕是222年,齊是221年,因此最后一個被滅的諸侯國是齊國。魯國滅亡是在前249年,被楚國滅亡。故本題判斷錯誤。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中國歷史:北宋的建立與滅亡
自古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唐王朝滅亡后的五代十國使國家長期處于分裂割據(jù)的狀態(tài),中華大地生靈涂炭民不聊生,這樣的混亂局面,總會有個人站出來,為一個安定的環(huán)境、社會而努力的,與舊社會舊秩序做斗爭。那么本文給大家講下北宋的建立與統(tǒng)一。
一、陳橋兵變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取國號為“宋”,都城開封(汴梁、汴京、東京)。
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時年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wěn)。后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lián)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問計于宰相范質(zhì)。范質(zhì)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托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zhàn)。范質(zhì)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quán),可以調(diào)動全國兵馬。當大軍行至開封東北的陳橋驛(今河北封丘陳橋鎮(zhèn))時,軍隊發(fā)生嘩變,擁立趙匡胤為天子,趙假意不允,“有以黃衣加太祖(趙匡胤)身,眾皆羅拜呼萬歲”,所以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陳橋兵變”實際上是由趙匡胤與其弟趙匡義及趙普等人策劃的一個奪權(quán)計謀。趙匡胤率兵返回開封,逼使恭帝柴宗訓禪位,正式當了皇帝,他當初任歸德節(jié)度使的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遂改國號為宋,建立了北宋王朝。
二、杯酒釋兵權(quán)
宋太祖即位后,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同時避免禁軍軍將也黃袍加身,使類似澶州兵變和陳橋兵變的歷史劇重演,篡奪自己的政權(quán),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fā)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石守信等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quán)。
乾德初年,太祖趁晚朝的時候與石守信等一起飲酒。酒喝得正暢快的時候,太祖開口說道:“要不是你們大力相助,絕不會有今天,但我做了天子,總覺得遠不如做節(jié)度使時快樂,整夜地不曾落枕睡過安穩(wěn)覺。”石守信等人磕頭說:“現(xiàn)在天命已定,哪個還敢存有二心?不知陛下為什么說出這種話來?”太祖說:“哪個人不圖富貴?一旦有人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到那時即使你不想做天子,又怎么可能脫身呢?”石守信等人謝罪說:“我們太愚笨了,連這都想不到,希望陛下可憐可憐我們吧!”太祖說:“人生在世,好像駿馬掠過細縫一般快得很啊!不如多多積聚些金銀,購置田產(chǎn)房屋留給子孫,多養(yǎng)些歌兒舞女,來度過一生。這樣一來,君臣之間就不會有什么猜疑了,這不是也很好嗎?”石守信感激地說道:“陛下替我們想到了這一點,真是使死者復生、白骨長肉啊。”次日,石守信等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權(quán),太祖給予準允,都讓他們以散官的身份回家養(yǎng)老,給他們的賞賜也特別優(yōu)厚。
三、澶淵之盟
訂立澶淵之盟的導火索從公元1004年,遼國南下入侵北宋開始說起。當時遼國不斷騷擾北宋邊境,當北宋由積極攻擊轉(zhuǎn)變?yōu)楸粍拥钟鶗r,遼圣宗親自率兵攻入北宋境內(nèi)。遼軍勢如破竹,并俘虜了北宋朝廷云州觀察使王繼忠。
宋真宗得知戰(zhàn)事后,想要南下逃亡,當朝宰相寇準得知后,勸告宋真宗北上鼓舞士氣。這時寇準想讓楊嗣和楊業(yè)的兒子楊延昭等人率兵抗戰(zhàn),但是宋真宗沒有采取楊延昭攻敵的建議。宋軍在宋真宗鼓舞下,在澶州射殺了遼軍首領(lǐng)蕭撻凜,大大挫滅了遼軍的士氣。此時,遼軍陷入兩難境地,雖然他們這次行軍非常順利,但是戰(zhàn)線拉的太長,以致于糧食供給不足。再加上遼軍深入北宋境地,萬一敗給了宋軍,那么遼軍的損失不可估量。
在遼圣宗和蕭太后的考慮下,他們想和宋軍議和,恰好宋真宗也有議和之心,遼圣宗便讓降將王繼忠前往澶州表明遼國議和的決心。接來下,宋真宗便派遣朝廷官員曹利用前往遼國進行談判。因為雙方都有和解之心,于是澶淵之盟過程只持續(xù)了不到半年時間,便簽訂成功。
宋真宗貪圖安定,為了和遼國議和不惜花費重金,在曹利用的談判之下,公元1005年1月份,宋遼兩國正式簽訂澶淵之盟,盟約內(nèi)容共有四條。在澶淵之盟的約束下,宋遼兩國和平相處百余年。
四、靖康之變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宗望領(lǐng)軍攻燕京。西路由完顏宗翰領(lǐng)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于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后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并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zhèn)。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 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例題】
1. (單選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皇帝是( )
A. 劉邦
B. 劉秀
趙匡胤
趙匡義
【答案】C【解析】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fā)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項。
2. (單選題)在宋朝時期,發(fā)生了:
①靖康之亂
②杯酒釋兵權(quán)
③金滅遼
④王安石變法
上述歷史事件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是( )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④③①
D. ②③④①
【答案】C【解析】①項: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②項:杯酒釋兵權(quán)(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1年)是指發(fā)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避免下屬將領(lǐng)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quán),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lǐng)交出兵權(quán)的歷史事件。③項:聯(lián)金滅遼又稱海上之盟,是宋徽宗年間的北宋國策。北宋朝廷念念不忘收復燕云十六州,于是趁著遼國衰落,與新興的金國結(jié)為同盟,于1125年俘遼天祚帝,成功消滅遼國。④項:王安石變法,是在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fā)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jié)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按時間順序排序為:②④③①。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項。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中國歷史:近代中國的不平等條約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得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侵吞國土、殘害國人,造就了我國最屈辱的時代,這也是無數(shù)中華兒女用血和淚拼成的時代。在歷次侵華戰(zhàn)爭中,外國侵略者屠殺了大批中國人民,制造了旅順大屠殺、江東六十四屯慘案等無數(shù)慘絕人寰的血案,與此同時每一次戰(zhàn)爭之后帝國主義列強都迫使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本文主要介紹近代我國所簽訂的三大不平等條約。
一、《南京條約》
1842年,清政府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被迫在南京下關(guān)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與英國政府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人簽訂的第一個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內(nèi)容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國:(1)割讓香港島;(2)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3)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并設(shè)派領(lǐng)事;(4)協(xié)定關(guān)稅,英商應(yīng)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guān)無權(quán)自主;(5)廢除公行制度,準許英商在華自由貿(mào)易等。此外,也規(guī)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南京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lǐng)土完整和關(guān)稅主權(quán),便利了英國對華的商品輸出,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赌暇l約》簽訂后,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一步侵犯了中國的主權(quán),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jīng)濟,并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二、《馬關(guān)條約》
中日甲午戰(zhàn)爭清政府戰(zhàn)敗,1895年中國清朝政府被迫派遣李鴻章、李經(jīng)方等人前往日本,與當時的日本明治政府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在日本馬關(guān)(今山口縣下關(guān)市)簽訂了新的不平等條約《馬關(guān)條約》。根據(jù)條約規(guī)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后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并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guān)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yīng)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三、《辛丑條約》
1900年,義和團運動的開展,致使英、美、日、俄、法、德、意、奧八國決定組織聯(lián)軍再次侵入中國,當年8月,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以及一班親信大臣逃亡西安,后來我們又把這一年稱作“庚子國難”。奕劻、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全權(quán)代表,再次與外國列強進行了談判,結(jié)果就是與德國、奧匈帝國、比利時、日本、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俄國、西班牙和荷蘭等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shù)目最龐大、主權(quán)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
主要內(nèi)容包括:(1)中國對各國賠款4.5億兩白銀,價息合計超過9.8億兩白銀,并以關(guān)稅和鹽稅等作抵押;(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nèi)居住;(3)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shè)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guān)鐵路沿線要地;(4)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5)外國認為各個通商章程中應(yīng)修之處或其他應(yīng)辦的通商事項,清政府概允商議;(6)懲辦“首禍諸臣”;(7)改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為外務(wù)部,班列六部之前;(8)清政府對德、日道歉等等。
《辛丑條約》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上失權(quán)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清政府所簽訂的眾多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均表明國家強盛的標志不僅在于經(jīng)濟,更重要的是軍事力量,只有有了一支堅不可摧,忠于國家、忠于人民軍隊才能保證我們不再走上落后就要挨打的道路。牢記歷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復興,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而奮斗努力。此生不悔入華夏,來生愿在中華家!
【例題】
1. (單選題)下列不屬于中英《南京條約》規(guī)定開放的通商口岸的是( )
A. 廣州
B. 上海
C. 廈門
D. 東莞
【答案】D【解析】《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該約于1842年8月29日,由清廷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鑒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關(guān)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結(jié)束!赌暇l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不包括東莞,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項。
2. (單選題)2021年是簽署《辛丑條約》120周年。下列關(guān)于《辛丑條約》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 “公車上書”是為了反對《辛丑條約》的簽訂
C. 美國未參與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
D. 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答案】A【解析】《辛丑條約》是中國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鴻章與英、美、俄、法、德、意、日、奧、比、西、荷十一國外交代表,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后,于1901年在北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缎脸髼l約》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項。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中國歷史:辛亥革命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110年前爆發(fā)的辛亥革命,以其驚心動魄的時代偉力,打開了中國進步閘門,為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探索了道路,成為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仡櫚儆嗄曛,太平天國的悲歌,洋務(wù)運動的夭折,戊戌變法的幻滅,清末新政的破產(chǎn)……使得譚嗣同悲嘆:“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大潮中,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舞臺,本文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整個過程。
一、背景
(一)民族危機:列強以華治華,加緊資本輸出,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自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各國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淪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劇,腐朽的清朝統(tǒng)治者對外妥協(xié)投降,對內(nèi)橫征暴斂,促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
(二)政治統(tǒng)治: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反動賣國的本質(zhì)日益暴露,促進了人民覺醒。
(三)經(jīng)濟基礎(chǔ):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fā)展。
(四)階級基礎(chǔ):民族資產(chǎn)階級力量壯大并登上了歷史舞臺。資產(chǎn)階級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quán)利的共同愿望。
(五)思想基礎(chǔ):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20世紀初,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潮迅猛傳播,震撼著中國思想界,并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到來。與民主思潮廣泛傳播的同時,國內(nèi)外出現(xiàn)許多革命團體。影響較大的有興中會、華興會、科學補習所和光復會。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作為政治綱領(lǐng)。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
二、經(jīng)過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fā)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quán),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zhèn)后,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后短短兩個月內(nèi),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宣告中華民國的成立。中華民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并且提出了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包括:
民族主義:即“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其主要任務(wù)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實行民族革命。
民權(quán)主義:即“創(chuàng)立民國”,其目的是要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完成政治革命。民權(quán)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特點:認為君主專制制度是惡劣政治之根本;民國建立后國民均有平等參政的權(quán)利;政治革命與民族革命并行。
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quán)”,方法是“核定天下地價,照價收稅。照價收買。漲價歸公。”其目的是防止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貧富分化和對立,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
三、結(jié)果
1912年2月2日,清廷舉行御前會議,會上決定退位,以取得革命黨人的優(yōu)待條件。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凱全權(quán),與南京臨時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條件。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攜六歲皇帝在養(yǎng)心殿舉行最后一次朝見儀式,頒發(fā)遜位詔書,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整體隨之結(jié)束。
后因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位,辛亥革命失敗。
四、影響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jié)束了在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觀念深入人心,近代以來中國發(fā)生的深刻社會變革由此拉開了序幕。這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先進分子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行的一次偉大而艱辛探索。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tǒng)治秩序的根基,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
【例題】
1. (多選題)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比較完全意義 上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下列關(guān)于辛亥革命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辛亥革命沒有建立革命政黨,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wù)
B. 辛亥革命激發(fā)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
C.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D. 辛亥革命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答案】BCD【解析】A項:辛亥革命是由資產(chǎn)階級領(lǐng)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一場革命。它不僅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還結(jié)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A項錯誤。B項:辛亥革命推動人民的思想解放,激發(fā)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B項正確。C項: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jié)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政府。辛亥革命還使人民獲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權(quán)利,在政治和思想上獲得了一些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C項正確。D項: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辛亥革命激發(fā)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D項正確。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CD項。
2. (單選題)辛亥革命結(jié)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的新紀元。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是( )
A. 黃興
B. 孫中山
C. 宋教仁
D. 袁世凱
【答案】B【解析】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以16票的絕對多數(shù)在南京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qū),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chuàng)立了《五權(quán)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項。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文學常識:魏晉南北朝的文學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一個充滿活力的創(chuàng)新期,詩、賦、小說等體裁,在這一時期都出現(xiàn)了新的時代特點,并奠定了它們在此后的發(fā)展方向。飄逸唯美的文學文風被世人所傳頌,如曹子建在《洛神賦》寫道“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生動展現(xiàn)了洛神的婀娜多姿,那么本文將簡單介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特點。
一、建安文學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文學史一般所說的建安文學,是建安前幾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這段時間的文學,實即曹氏勢力統(tǒng)治下的文學,而創(chuàng)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間。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fā)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潮。由于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稱為建安文學,也稱建安風骨。
曹操,字孟德,今存詩20余首。他繼承漢樂府詩之現(xiàn)實主義精神,以樂府舊題創(chuàng)寫新內(nèi)容,以當時社會現(xiàn)況為寫作題材,創(chuàng)作了許多另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曹操的詩歌從體式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雜言詩三類。他的四言詩今存有《觀滄!、《龜雖壽》、《短歌行》等,皆為膾炙人口的佳作,把我國四言詩歌的創(chuàng)作推上了新的高峰。
曹丕,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長子。謚為文皇帝。代表作有《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tǒng)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曹植,字子建,為曹操第四子,天資聰穎,才華過人。是建安時期最有才華的詩人。他的詩歌藝術(shù)成就較高,存詩約八十首,前期作品多吐露自己的志趣、抱負和對于建功立業(yè)的熱烈向往,如《白馬篇》。后期由于生活遭遇的折磨,詩歌所反映的現(xiàn)實的深度和廣度都比前有所加強,較多地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斗爭,抒寫了自己遭受壓抑、打擊,有志不得伸的悲憤情緒,如《贈白馬王彪》。
二、建安七子
孔融,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孫。代表作《薦禰衡表》。
陳琳,字孔璋,漢魏間文學家。廣陵射陽(今揚州市寶應(yīng)縣射陽湖鎮(zhèn))人。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shù)曹操的罪狀。
王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zhèn))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與曹植并稱"曹王"。代表作《英雄記》、《七哀詩》。
徐干,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學,潛心典籍。主要著作是《中論》,曹丕稱贊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于后。",其情詩《室思詩》也是一往情深。
阮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年輕時曾受學于蔡邕,蔡邕稱他為“奇才”。
應(yīng)玚,字德璉,漢汝南南頓縣(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zhèn))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
劉楨,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東平寧陽(今寧陽縣泗店鎮(zhèn)古城村)人。博學有才,與魏文帝友善,所作五言詩,風格遒勁,語言質(zhì)樸,重名于世,今有《劉公干集》。
三、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后與地名竹林合稱。他們各自身懷絕技,嵇康善鼓琴、山濤喜評論,向秀精詩賦、劉伶嗜美酒,不一而足。
嵇康,字叔夜。漢族,譙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lǐng)袖。注重養(yǎng)生,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通曉音律,尤愛彈琴。代表作《養(yǎng)生論》、《琴賦》、《廣陵散》。
阮籍,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開封)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阮籍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
四、北朝民歌
《木蘭詩》是北朝民歌中的敘事長詩,詩中木蘭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剛健特點,又是中國勞動婦女善良勤勞淳樸勇敢的象征,至今仍有積極的影響,與《西洲曲》一起被視為南北朝詩歌中的雙璧。
(1)北國風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現(xiàn),如《隴頭流水歌辭》、《敕勒川》。
(2)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如《企喻歌》。
(3)反映戰(zhàn)爭及其帶來的苦難,如《隴上歌》、《企喻歌》。
(4)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生活的,如《幽州馬客吟》
(5)反映愛情婚姻的民歌,如《地驅(qū)歌樂辭》。
山水詩
謝靈運,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以山水為審美對象的詩歌,奠定了中國山水詩寫實的雛形。是詩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詩人。
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
魏晉南北朝志人小說中,劉義慶《世說新語》成就最高,是記敘軼文雋語的筆記小說和小品文的先驅(qū),后世模仿之作相繼不斷,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劉義慶,南朝宋宗室。他雖官高位顯,卻為性簡素,愛好文義。其著《世說》l0卷,撰《集林》200卷,并行于世。
干寶,中書監(jiān)王導薦其為史官,以撰國史,于是領(lǐng)國史。其好陰陽術(shù)數(shù),撰集古今神祗靈異人物變化之事,成《搜神記》30卷。
【例題】
1. (判斷題)《廣陵散》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琴曲,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 )
A. 正確
B. 錯誤
【答案】A【解析】《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它是中國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國音樂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后與地名竹林合稱。魏晉琴家嵇康以善彈《廣陵散》著稱,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并慨然長嘆:“《廣陵散》于今絕矣!”。故本題判斷正確。
2. (單選題)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七子”之稱來源于( )
A. 《燕歌行》
B. 《文心雕龍》
C. 《典論·論文》
D. 《登臺賦》
【答案】C【解析】“七子”之稱,始于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yīng)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余六家雖然各自經(jīng)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后來投奔曹操,地位發(fā)生了變化,獲得了安定、富貴的生活。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項。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文學常識:英國文學
英國文學源遠流長,經(jīng)歷了長期、復雜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的各種現(xiàn)實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對文學發(fā)生著影響,文學內(nèi)部遵循自身規(guī)律,歷經(jīng)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本文主要介紹英國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文學家。
一、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
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國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zhèn)。1571年—1579年,進入斯特拉福文法學校讀書。1587年,開始演員生涯,并開始嘗試寫劇本。1591年,創(chuàng)作的戲劇《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創(chuàng)作的戲劇《理查三世》首演。1595年,創(chuàng)作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首演。1596年,創(chuàng)作的戲劇《威尼斯商人》首演。1601年,創(chuàng)作的戲劇《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壇關(guān)注。1603年,創(chuàng)作的戲劇《奧賽羅》首演。1605年,創(chuàng)作的戲劇《李爾王》首演。1606年,創(chuàng)作的戲劇《麥克白》首演。1614年,離開倫敦,返回故鄉(xiāng)。1616年4月23日,在故鄉(xiāng)去世。
莎士比亞一生寫作中最具代表作的就是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
二、雪萊
珀西·比希·雪萊(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國浪漫主義民主詩人、作家,第一位社會主義詩人、小說家、哲學家、散文隨筆和政論作家、改革家、柏拉圖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頗深。
雪萊生于英格蘭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漢,12歲進入伊頓公學;1810年進入牛津大學;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發(fā)《無神論的必然》,入學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學開除;1813年11月完成敘事長詩《麥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兩部重要的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風頌》;1822年7月8日逝世。
雪萊是英國文學史上有才華的抒情詩人之一,被譽為“詩人中的詩人”,與喬治·戈登·拜倫并稱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雙子星座”。他的作品是“抒情詩之花”,包括《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致云雀》、《西風頌》“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三、濟慈
約翰·濟慈(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19世紀初期英國詩人,浪漫派的主要成員。1815年就讀于倫敦國王大學,1817年開始寫作。1818年到1820年,先后完成《伊莎貝拉》《圣艾格尼絲之夜》《海壁朗》《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等作品。1821年2月23日,因肺結(jié)核病逝于意大利羅馬,享年25歲。濟慈與雪萊、拜倫齊名,被推崇為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代表。
四、蕭伯納
蕭伯納,全名喬治·伯納德·蕭(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愛爾蘭劇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是英國現(xiàn)代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同時他還是積極的社會活動家和費邊社會主義的宣傳者。代表作有《圣女貞德》《傷心之家》。
五、王爾德
奧斯卡·王爾德(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出生于愛爾蘭都柏林,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與藝術(shù)家之一,以其劇作、詩歌、童話和小說聞名,唯美主義代表人物,19世紀80年代美學運動的主力和90年代頹廢派運動的先驅(qū)。代表作有童話《巨人的花園》《快樂王子》《夜鶯與玫瑰》。
【例題】
1. (單選題)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其下列作品中,不屬于喜劇的是( )
A. 《仲夏夜之夢》
B. 《威尼斯商人》
C. 《第十二夜》
D. 《哈姆雷特》
【答案】D【解析】莎士比亞的戲劇創(chuàng)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以喜劇和歷史創(chuàng)作為主,如《威尼斯商人》和《亨利四世》;中期以悲劇創(chuàng)作為主,如《哈姆雷特》和《麥克白》;后期以傳奇劇創(chuàng)作為多,如《暴風雨》。悲劇代表了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同時,在喜劇方面,莎士比亞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莎士比亞喜劇包括:《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等。A項、B項和C項均屬于莎士比亞的喜劇,D項為悲劇。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項。
2. (多選題)英國文學源遠流長,經(jīng)歷了長期、復雜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下列選項中,屬于英國文學的有( )
A. 《百年孤獨》
B. 《哈姆雷特》
C. 《呼嘯山莊》
D. 《老人與海》
【答案】BC【解析】《哈姆雷特》的作者是威廉·莎士比亞,他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家,是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悲劇《哈姆雷特》代表莎士比亞的最高戲劇成就,寫于1610年,描寫的是古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故事!逗魢[山莊》是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紀英國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C項。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文化常識:中國書法名家作品
書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五千年來最具有經(jīng)典標志的民族符號。書法堪稱中國的“第四宗教”,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儀式感和大眾參與性。中華五千多年來,各時期代表人物燦若星河,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書法家及其代表作。
一、書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廣采眾長,自成一家,不僅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座極具象征性的豐碑深遠影響著中國千年書法,還留下了大量的豐富多樣的書法精品。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代表作有《黃庭經(jīng)》、《喪亂帖》、《蘭亭序》等,其中《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太宗獨愛之,《快雪時晴帖》亦是一代帝王乾隆的最愛。
二、書家四絕
張芝的《八月帖》,其跡高古可愛,冠絕古今。該帖章草少有夸張形式的“燕尾”,收筆含蓄,大多作點或捺點,或者回鉤下連,具有今草氣息。
鐘繇的“五表”、“三碑”,他是三國曹魏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鐘繇與王羲之齊名,并稱“鐘王”,鐘繇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兼工,寫得最好的是楷書,被后世尊為楷書鼻祖。其代表作有《賀捷表》《力命表》《宣示表》《薦季直表》等。
王羲之的《蘭亭序》。古人稱王羲之作《蘭亭序》,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飄若浮云,嬌如游龍,波譎云詭,變化無窮”,一改漢魏以來質(zhì)樸穩(wěn)拙的書風,開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氣,似出天然。
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貼》。《中秋帖》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更具狂草之風致,視之為狂草發(fā)端之作,亦未不可。而《鴨頭丸》運筆自然,靈動,風姿散逸,字與字之間氣脈貫通,筆畫處于斷與不斷之間,而筆意相連,整幅字疏密有致,氣息連綿。帖中字曲直并存,方圓兼?zhèn)洌扔兴麆倓胖?又有圓轉(zhuǎn)外拓的遒婉之美。
三、草圣
東漢張芝最早被稱為“草圣”,而在古代書法史上,被公認為“草圣”的代表人物只有唐代張旭和懷素,他們的存世墨跡十分罕見,被譽為國寶級的稀世珍品!歷史上描寫張旭最為著名的一句話便是:“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經(jīng)常喝的大醉,然而像癲瘋了一般,甚至用頭蘸墨寫草書。而懷素則是被稱為“醉僧”,也是一個嗜酒如命的人,自幼便出家的他,常常飲酒后在寺廟的墻壁下寫書法。他們的代表作有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圣母貼》。
四、宋四家
宋四家是中國北宋時期四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的合稱,這四個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書法風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稱“宋四家”。其代表作有蘇軾《赤壁賦》、《黃州寒食詩》,黃庭堅《諸上座帖》、《龍王廟記》,米芾《草書九帖》、《珊瑚帖》,蔡襄《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
五、楷書四大家
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他們分別指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quán)(柳體)、元代趙孟頫(趙體)。他們的代表作有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多寶塔碑》、柳公權(quán)《金剛經(jīng)碑》、趙孟頫《松雪齋文集》。
【例題】
1. (單選題)書法史上有“顏筋柳骨”之稱,分別指顏真卿和柳公權(quán)。下列屬于柳公權(quán)書法代表作品的是( )
A. 《夢奠帖》
B. 《劉中史帖》
C. 《十七帖》
D. 《玄秘塔碑》
【答案】D【解析】《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nèi)供奉三教談?wù)撘{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并序》,簡稱《大達法師玄秘塔碑》,唐裴休撰文,柳公權(quán)書并篆額。因體勢勁媚,骨力遒勁,結(jié)構(gòu)嚴謹,字體清秀,有“柳骨”之稱。碑正文楷書28行,滿行54字,總(1302)字。《玄秘塔碑》立于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現(xiàn)藏陜西西安碑林,雖歷經(jīng)千年,字畫仍清晰完好!缎厮窞榱珯(quán)書法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柳體”書法的完全成熟,歷來被作為初學書法者的正宗范本,對后世影響深遠。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項。
2. (單選題)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指( )、顏真卿、柳公權(quán)、趙孟頫。
A. 柳永
B. 米芾
C. 歐陽詢
D. 蘇澈
【答案】C【解析】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他們分別指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quán)(柳體)、元代趙孟頫(趙體)。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項。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中國歷史: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科舉制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fā)展變化多樣,早期周以“鄉(xiāng)舉里選”的方式,即由“鄉(xiāng)老”(族長)等選拔本鄉(xiāng)土的賢士,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卿世祿制被嚴重破壞,一些原來不是貴族的下層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過舉薦、考核而選拔登進人才的情況越來越多。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家對文化教育也越來越重視,漢朝以察舉制選拔人才、魏晉南北朝創(chuàng)立九品中正制,卻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xiàn)象,于是科舉制應(yīng)運而生,本文主要介紹科舉制從起源到廢止的主要過程。
一、產(chǎn)生于隋
科舉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統(tǒng)一全國后,為了適應(yīng)封建經(jīng)濟和政治關(guān)系的發(fā)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tǒng)治階級參與政權(quán)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quán),于是把選拔官吏的權(quán)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yè)三年開設(shè)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當時主要考時務(wù)策,就是有關(guān)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chuàng)時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yīng)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jié)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
二、發(fā)展于唐
推翻隋朝的統(tǒng)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坪椭瓶苾深,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频目颇坑行悴拧⒚鹘(jīng)、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經(jīng)、進士兩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频目忌袃蓚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xiāng)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jīng)州縣考試,及第后再送尚書省應(yīng)試者叫鄉(xiāng)貢,由鄉(xiāng)貢入京應(yīng)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jīng)、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nèi)容為經(jīng)義或時務(wù)。后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jīng)重帖經(jīng)、墨義。所謂帖經(jīng),就是將經(jīng)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zhí)w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jīng)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jīng)與墨義,只要熟讀經(jīng)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于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并沒有形成制度。此外在唐代還產(chǎn)生了武舉,武舉開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yīng)武舉的考生來源于鄉(xiāng)貢,由兵部主考?荚嚳颇坑旭R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
三、改革于宋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啤⒅瓶坪臀渑e。相比之下,宋代?频目颇勘忍拼鬄闇p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shù)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州試、省試、殿試。其次,從宋代以后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并建立防止徇私舞弊的新制度,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但是,糊名之后,還可以認識筆跡,根據(jù)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最后,宋代對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也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jīng)、墨義,專以經(jīng)義、論、策取士。
四、中落于元
元代開始,蒙古人統(tǒng)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五、鼎盛于明
明代統(tǒng)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五級,童試在明清最初級的地方縣、府考試;院試在府、州的”學院“舉行;鄉(xiāng)試又稱為大比、秋闈,每三年一次;會試在鄉(xiāng)試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于京師禮部,又稱春闈、禮闈;殿試是明清科舉的最后一級考試,在會試后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考試內(nèi)容主要是八股文,以《四書五經(jīng)》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圣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jié)構(gòu)有一定程式,字數(shù)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使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
六、廢除于清
洋務(wù)運動使得西方先進思想傳入中國,許多知識分子逐漸意識到八股取士的弊病,主張發(fā)展教育、推廣西方科學文化知識,再加上徇私舞弊越來越嚴重,科舉制走上了消亡的道路。1888年,清政府準設(shè)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nèi)容。1898年,維新變法時期加設(shè)經(jīng)濟特科,薦舉經(jīng)時濟變之才,同時,應(yīng)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wù)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yōu)劣定高下。直到1905年清末新政時期,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fā)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xiàn)了徹底分離。
【例題】
1. (單選題)明清科舉制度中的八股文內(nèi)容限定于( )
四書五經(jīng)
宋史
二十四史
明史
【答案】A【解析】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jīng)中的原文。后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舊時科舉,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圣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項。
2. (單選題)( ),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最終結(jié)束。
A. 1901年
B. 1905年
C. 1909年
D. 1911年
【答案】B【解析】科舉制度始于隋,興于唐,于宋、元之際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明、清兩朝因襲。然而,隨著清朝文字獄的興起,科舉考試內(nèi)容逐漸僵化,成為統(tǒng)治者禁錮士人思想、規(guī)范士人倫理的工具。1905年清廷頒布諭旨:“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在中國實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最終廢止。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項。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文化常識: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本文將列舉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fā)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jié)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一、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又稱燈節(jié)、小正月、元夕、上元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起源于漢文帝為紀念平定“諸呂之亂”,漢武帝時祭祀太一神,漢明帝時掛燈禮佛。元宵節(jié)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tǒng)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jié)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二、清明節(jié)
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jié)”的得名還源于中國農(nóng)歷24節(jié)氣中的清明節(jié)氣。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jié),傳說起源于紀念晉國大夫介子推。主要習俗有掃墓、踏青、吃寒食、插柳、放風箏等。
三、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重午節(jié)等,是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源于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民間主要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shù)、白芷,喝雄黃酒,佩香囊,懸鐘馗像,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驅(qū)五毒。
四、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又稱秋夕、八月節(jié)、月夕、月節(jié)、團圓節(jié)等,起源于上古時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中秋已與年節(jié)齊名,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有關(guān)傳說包括唐軍祝捷;朱元璋領(lǐng)導的反元起義軍利用餅中藏紙條傳送起義消息。民間習俗有吃月餅、賞月、玩花燈,香港有舞火龍等。
五、七夕節(jié)
七夕節(jié),又稱七巧節(jié)、七姐節(jié)、女兒節(jié)、乞巧節(jié)、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經(jīng)歷史發(fā)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guān)的內(nèi)涵,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jié)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當代更是產(chǎn)生了“中國情人節(jié)”的文化含義。
六、重陽節(jié)
重陽節(jié)又稱重九節(jié)、踏秋節(jié),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jié)日。2012年6月,《老年人權(quán)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規(guī)定重陽節(jié)為“老年節(jié)”。古時民間在重陽節(jié)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又添加了敬老等內(nèi)涵,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jié)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七、除夕
除夕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除夕作為年尾的節(jié)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風俗。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jié)、七月半、重陽節(jié)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祭祖大節(jié)。除夕主要有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辭歲、守歲等習俗。除夕,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xiàn)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歲火起源于古代驅(qū)邪的需要。
八、春節(jié)
春節(jié),即農(nóng)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nèi)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fā)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游神賽會、年例、押舟、祈福、廟會、游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例題】
1. (單選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首詩描繪了某一傳統(tǒng)節(jié)日詩人思念親人的心情。人們慶祝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方式是( )
A. 掃墓踏青
B. 賽龍舟
C. 吃月餅
D. 飲酒賞菊
【答案】C【解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出自王昌齡的《望月懷遠》,該詩描寫的是中秋佳節(jié)詩人思念親人的心情。中秋節(jié),又稱祭月節(jié)、月光誕、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拜月節(jié)、月娘節(jié)、月亮節(jié)、團圓節(jié)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jié)”的節(jié)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jié)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diào)至夏歷(農(nóng)歷)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夏歷八月十六。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項。
2. (單選題)下列選項中,對聯(lián)的內(nèi)容與傳統(tǒng)節(jié)日對應(yīng)不正確的是( )
A. 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
B. 花市千門雪,燈衢萬里春(元宵)
C. 月滿一輪輝宇宙,花香千里到門庭(中秋)
D. 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風落日萬人思(重陽)
【答案】D【解析】“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風落日萬人思”是一副挽聯(lián)的內(nèi)容。流水夕陽象征著老年,千古恨是說老年人逝世給世人留下了千古的遺恨。指的是清明節(jié)。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項。
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文化常識:中國古代的稱謂
中國自古就被譽為禮儀之邦,而中國人的稱呼實質(zhì)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淀與變遷。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于成功的觀念,又透射著一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xiàn)出來。
一、謙稱
1、對別人稱自己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戚為家,比如家嚴、家父(父親);家慈、家母(母親);
2、對別人稱自己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戚為舍,比如舍弟、舍妹、舍親(親戚);
3、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人或事物為小或老,比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間謙稱自己)、小女(自己的女兒)、老朽、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
4、自稱的有愚: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自己的見解);妾:限于女子表示謙卑的自稱;下官:官員的自稱;敝:敝處(自己的房屋、處所);鄙:鄙人、鄙見;
5、其他一些稱謂包括見:見諒(請人諒解)、見教(指教);敢:敢問(冒昧地請示別人);竊:竊思、竊以為。
二、敬稱
1、對于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guān)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
2、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后,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3、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jīng)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jīng)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4、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
5、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6、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7、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稱,“孔子”為“圣人”,“孟子”為“亞圣”“杜甫”為“詩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
三、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布衣、黎民、庶民、蒼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關(guān)系之間的稱謂:貧賤之交——賤而地位低下的時結(jié)交的朋友。
金蘭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
刎頸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忘年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
竹馬之交——從小一塊長大的異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難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jié)成的朋友。
四、年齡稱謂
垂髫:3、4歲--8、9歲。
總角:8、9歲--13、14歲。
豆蔻:13、14歲--15、16歲(比喻人還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稱為“豆蔻年華”)。
弱冠: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天命:50歲。
花甲:60歲。
古。70歲。
耄耋:80歲、90歲。
期頤:100歲。
【例題】
1. (多選題)下列對于古代稱謂說法正確的是( )
A. “閣下”是對長輩的尊稱
B. “足下”是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
C. “內(nèi)子”用于丈夫?qū)e人稱自己的妻子
D. “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
【答案】BCD【解析】足下是對對方的尊稱,譯為“您”,是舊時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B項正確,當選。古代男子稱妻子為內(nèi)助、內(nèi)人、賤內(nèi)、內(nèi)子等。C項正確,當選。舍有以下含義:①居住的房子。鄭云:一市之閑,有三廬一宿。侯館及廬,宿皆所謂市居曰舍也。此市字非買賣所之,謂賔客所之也。舍可止,引申之為凡止之偁。②放過。論語:不舍晝夜。謂不放過晝夜也。不放過晝夜,即是不停止于某一晝一夜。③謙辭,多指親屬中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④古代行軍一宿或三十里為一舍。D項正確,當選。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CD項。
2. (單選題)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直接用數(shù)字表示,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短一ㄔ从洝分杏“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語句。“垂髫”是指( )
A. 三四歲到八九歲的兒童
B. 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的少年
C. 男子十五歲
D. 少女十三四歲
【答案】A【解析】垂髫,亦作垂齠。指兒童或童年。髫,兒童垂下的頭發(fā)。垂髫指的是三四歲至七歲(女)、三四歲至八歲(男)的兒童。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項。
手機端鏈接:https://m.sydw8.com/2021/1213/407531.html
掃碼關(guān)注事業(yè)單位考試公眾號,招考信息搶先看,備考資料送不停!